在今年3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一份有关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的一份文件,这份文件在全国掀起了一股调查研究的热潮。然而在实际的调研过程中,仍存在“纸上谈兵”“拍照打卡”等形式主义、面子工程的问题,其中部分党员干部只能做到“身”入而做不到“心”不入,始终放不下“高高在上”的姿态,导致调查研究只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调查研究重在察实情、听真话、取真经。同事也要因地制宜,深入基层单位,转换角色,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在调研过程中力戒形式主义、面子工程,放下“架子包袱”,丢掉“面子包袱”,卸下“成绩包袱”,轻装上阵,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才能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思路。
放下“架子包袱”,就是要变“走马观花”为“下马看花”,甘当小学生去请教问题。调查研究就是要有“一竿子插到底”的深度,“蹲下去”才能“看清蚂蚁”。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调研时强调:“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这句话虽言简意赅,但却微言大义,发人深省。调查研究是向群众学习的过程,也是从群众中寻找破题之法的过程。只有真正把自己“放”进去,把自己当做群众中的一员,以“小学生”的姿态去请教问题,真心实意拜群众为师,才能获得最真实的一手资料。
丢掉“面子包袱”,变“闭门造车”为“出门问道”,深入走访解决难题。因此调研要求得实效,不仅要以“身”入基层,更要以“心”入基层。如果磨不开面子、迈不开步子,就没办法发现问题、更没有办法想出为民解忧的法子。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政治家调研时,总不忘问一句“为什么”,在一次次刨根问底中,问出了真情况、解决了真问题。因此党员干部要把自己当做讨教者、问计人,对于不了解的情况、不清楚的问题,要敢于丢掉面子,虚心向群众求教,以人民的公仆之姿来观察了解基层当下现状,多去和人民群众“坐同一张板凳”,用接地气、聚人气的家常俚语进行沟通交流,让人民群众可以放下顾虑,自由畅谈家长里短,放心说出急难愁盼,大胆吐露心声,从而使党员干部准确记录基层现状、探知民间疾苦、把握问题脉搏,更有针对性地去研究解决问题。
卸下“成绩包袱”,变“瞒忧报喜”为“揭丑亮相”,推动调研见实效。“调查研究不仅仅是找亮点、挖典型,更多的应该是找问题、补短板。因此,在后期撰写调研报告时,不能“报喜不报忧”,不能“只拣好听的说”,而要勇于正视调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勇于“自我剖析”和“自我反省”,正视调查研究中的“喜”和“忧”,要做到“闻喜而不骄,闻忧亦不惧”。咱们党员干部要增加分析问题的能力,将收集上来的“一手资料”条分缕析、仔细研判,对于调查出的共性问题要做到“打破砂锅问到底”,出实招、见实效,切实解决矛盾,推动成功做法经验化、分散探索系统化、有效措施制度化,让调研成果影响范围更加广泛,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正能量。
王天一 统计局